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根治?正確保養、飲食調整、日常注意事項一次掌握!

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根治?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,容易反覆發作,影響各個年齡層。特別是在氣候變化、環境刺激或生活壓力增加時,症狀更容易加重。發病時,乾燥、搔癢、紅腫等不適,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品質,長期下來更可能帶來極大的困擾。

(延伸閱讀:打噴嚏、皮膚癢、鼻過敏、異位性皮膚炎...人生好難啊!我到底該如何做?ft. 高雄聖功醫院小兒科洪毓棋醫師)

究竟異位性皮膚炎是什麼樣的疾病,為何容易發作?該如何改善並維持肌膚穩定?漁人編輯部帶你快速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、影響,以及日常保養對策。


何謂異位性皮膚炎?

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, AD)是一種慢性、反覆發作的皮膚炎症,通常與遺傳、環境因素及免疫系統異常有關。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,容易產生乾燥、發炎與過敏反應,並伴隨強烈搔癢感。此病常見於異位性體質的人,與氣喘、過敏性鼻炎等疾病有關。全球約 5-20% 的兒童受到影響,部分患者症狀可隨年齡減輕,但有些人會持續發作。

異位性皮膚炎有哪些症狀?


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包括皮膚乾燥、紅疹、脫皮、結痂及劇烈搔癢,而這些症狀可能因病程長短及病情嚴重程度有所不同。

嬰兒期(0-2 歲):出現在臉部、頭皮、頸部,表現為紅色濕疹、滲出液體、結痂,有時會擴散至四肢及軀幹。嬰兒因為抓癢能力有限,可能會因摩擦床單或衣物導致皮膚破損。

兒童期(2-12 歲):多見於手肘窩、膝窩頸、手腕、腳踝等身體彎曲處,皮膚變得粗糙、增厚,容易因為反覆抓癢而出現苔癬化。部分兒童的皮膚可能會因乾燥而脫屑,甚至裂開。

成人期(12 歲以上):因為荷爾蒙的改變或青春期的壓力皮膚炎,範圍可能擴大至四肢伸側、頸部、手部及軀幹,嚴重者可遍佈全身,一般而言患者應在30歲前後可痊癒。

此外,患者常因持續搔癢影響睡眠,導致生活品質有極大的影響。甚至皮膚長期破損還會增加細菌、病毒或黴菌感染。

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是什麼?

 

1.基因遺傳問題

異位性皮膚炎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,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孩子罹患此病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 1.5 倍;若父母雙方都患有異位性皮膚炎,孩子的罹患機率更高達一般人的 5 倍。

2.免疫系統失調

異位性皮膚炎與免疫失調有關,患者常有過敏指數(IgE)升高,導致皮膚屏障變弱,讓過敏原更容易進入,引發持續發炎。這會造成皮膚乾燥、紅腫、劇癢,影響日常生活。此外,早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影響腸道菌叢,增加過敏風險,讓症狀更容易反覆發作。

3.皮膚角質層防禦功能失常

異位性皮膚炎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。臨床研究發現,患者的角質層功能異常,導致水分大量流失,讓過敏原與化學物質更容易滲透,誘發過敏與發炎反應。這不僅造成皮膚乾燥、搔癢,抓癢還會進一步傷害皮膚,形成惡性循環。適當補充保濕成分,可幫助修復皮膚屏障,減少發炎與過敏。

4.情緒與壓力

壓力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,讓患者對搔癢特別敏感。即使使用藥物暫時緩解,只要壓力持續存在,稍微刺激就可能引發新一輪發炎與搔癢,形成惡性循環。因此,穩定情緒與減少壓力是控制病情的關鍵。

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治療?

1.皮膚保養

每天使用溫和清潔產品,並立即塗抹保濕乳液,維持皮膚屏障功能。

2.藥物治療

輕度患者可使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膏,較嚴重者可能需口服抗組織胺、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。

3.避免誘發因子

減少接觸過敏原、刺激性物質,並控制壓力、改善作息,降低復發風險。

異位性皮膚炎飲食怎麼吃?誘發飲食有哪些?

 

當處理異位性皮膚炎的飲食時,不僅要避免過敏原,還應強調營養均衡和個人化的調整。雖然部分患者對特定食物(如海鮮、乳製品、堅果)過敏,但過度限制飲食可能會影響營養攝取。因此,建議在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,進行過敏原評估,並適量補充對皮膚有益的食物,例如富含 Omega-3 的魚類、抗氧化的蔬果及益生菌,以有助於維持皮膚屏障功能和腸道健康。此外,每位患者對飲食的反應不同,建議透過記錄飲食與症狀的變化,逐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。

 

  • 建議多吃:均衡飲食能幫助減少發炎反應,提升皮膚的保濕與修復能力,建議攝取富含Omega-3的魚類、抗氧化蔬果、優質蛋白(如雞肉、豆類)、益生菌食品,有助減少發炎、維持腸道健康。

  • 建議少吃:高糖、高油、加工食品,以及可能誘發過敏的海鮮、奶製品、堅果(依個人體質調整),避免刺激皮膚發炎。

 

 

異位性皮膚炎吃益生菌有幫助嗎?

 

異位性皮膚炎與免疫系統和腸道中的細菌有關。研究發現,補充特定益生菌可幫助調節免疫反應、減少發炎,進而可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。

種類 功效
副乾酪乳桿菌
(Lactobacillus paracasei)
調節免疫反應,減少過敏性炎症,可能緩解異位性皮膚炎症狀。
發酵乳桿菌
(Lactobacillus fermentum)
維持腸道菌群平衡,間接影響皮膚健康,減輕異位性皮膚炎表現。
鼠李糖乳桿菌
(Lactobacillus rhamnosus)
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率,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有益。

 

益生菌可能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所幫助,但仍需搭配均衡飲食與良好生活習慣,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,以確保最佳效果。

異位性皮膚炎日常保養怎麼選?

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皮膚屏障受損,容易出現乾燥和瘙癢的問題。此外,長期使用類固醇治療可能導致皮膚變薄,保水能力不足。因此,只要做好保濕,便能增強皮膚的防禦能力,有助於減少外界過敏原的刺激,從而避免病情反覆發作。

 

種類 水份 吸收
速度
保濕
程度
油脂 特點 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幫助
乳液 -質地較清爽,適合白天使用
-一般日常保養
-提供基礎保濕,減少乾燥導致的搔癢感
-降低皮膚屏障受損風險
乳霜 -乾燥肌膚的日常保養
-秋冬季節或環境乾燥時
-強化皮膚屏障,減少水分流失
-減少發炎與過敏誘發的機率
油膏 -質地厚重,可形成保護膜
-無水成分,防止水分流失
-適合極乾燥部位,如手肘、膝蓋、腳跟
-有效減少皮膚水分蒸發,維持長效保濕
-修復乾裂皮膚,降低異位性皮膚炎惡化風險

 

異位性皮膚炎會好嗎?

 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,主要由先天免疫調節異常與表皮屏障功能失調所引起。雖然目前無法根治,但透過正確的護理方式、規律就醫與適當治療,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減少發作頻率,讓皮膚維持穩定狀態,提高生活品質。

 

有異位性皮膚炎該注意哪些事項?

 

1.衣物選擇,避免刺激

盡量穿著透氣、柔軟的純棉衣物,避免羊毛、合成纖維等刺激性布料,減少對皮膚的摩擦與不適。洗衣時可選擇無香精、低刺激的洗衣精,並確保衣物徹底沖洗乾淨,以減少殘留化學物質的刺激。

2.規律作息,提升皮膚防禦力

壓力與情緒波動可能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症狀,適時的與家人紓解心理上或生活上的壓力,並可透過冥想、深呼吸、運動、興趣活動等方式放鬆身心。

3.情緒管理,減少發作機率

異位性皮膚炎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。臨床研究發現,患者的角質層功能異常,導致水分大量流失,讓過敏原與化學物質更容易滲透,誘發過敏與發炎反應。這不僅造成皮膚乾燥、搔癢,抓癢還會進一步傷害皮膚,形成惡性循環。適當補充保濕成分,可幫助修復皮膚屏障,減少發炎與過敏。

4. 減少接觸過敏原,打造無塵環境

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,患者容易在夜間發作,導致搔癢難耐、影響睡眠。建議避免使用毛毯、地毯、布沙發、布窗簾,可改用防塵蟎床墊套、枕頭套、被套,並選擇杜邦棉材質的棉被與枕頭。室內應定期清潔、除濕,並可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過敏原濃度。

​​

加入漁人生醫LINE好友,營養知識、保健資訊不漏接

參考資料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